攻坚课题廿十载,躬身育才为人梯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罗道枢
发布人:陈燕萍  发布时间:2022-07-13   浏览次数:57

    一、党员基本情况

罗道枢: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UTHSCSA博士后曾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副主任,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福建省解剖学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解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美国神经科学学会(SfN)会员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二、故事内容

在医大校园里,你或许总能看到一个匆忙的身影,骑着共享单车奔忙于办公室和科研实验室之间;在基础医学院正在装修的教学楼、科研楼和无言良师园施工现场,也总有这么一个人,皮鞋上沾满尘土、时而细心安置好一段垂落的电缆线、时而操起畚斗和拖把仔细地清理每一处遗漏的垃圾和积水;在每日的地铁2号线上街站末班车,保安们也总能见到一个不知疲惫的“劳模”,不论寒暑、披星戴月而来,晚归的途中有时还需打开笔记本电脑办公。他人眼里平凡朴实的背影,折射出的却是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人体解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归博士后罗道枢这一路走来的奉公、勤勉、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攻坚课题廿十载,躬身育才为人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科研一线,罗道枢教授心无旁骛钻研三叉神经痛科研课题;提任师生数居全校之首的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后,又事无巨细、废寝忘食地投身于学院教学、安全管理和建设工作中去,为全院4500余名师生做好服务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一线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了最好的诠释——

结缘人体解剖学  泡在教学实验室的“青椒”

二十年前,作为毕业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优秀学生,罗道枢老师本可以选择到各大医院当一名临床医生,但在招聘会现场他却被当年的解剖学任课老师一眼认出并建议他考虑留校任教。罗道枢老师遵从了老师的建议和内心的想法,认定这一职业虽不能执医但能培养出更多的医生,或许能拯救更多的生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自此,人体解剖学系便多了一名勤勤恳恳、刻苦钻研、整日泡在教学实验室的年轻教师。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学后面对的第一门也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大体老师”是人体解剖学课堂必不可少和宝贵的教学资源。人体解剖学系每一名年轻教师入职后,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克服福尔马林强烈刺鼻的气味,在“大体老师”身上进行操作和学习。

罗道枢老师正是在这段艰苦的“青椒”阶段,发挥他吃苦耐劳的本色,耐住了寂寞,甘坐冷板凳,从而训练出了出色的动手能力、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了业务水平。入职以来,他作为骨干教师承担了面向函授专升本、全日制本科(含来华MBBS专业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相关课程,担任研究生的课程负责人,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不间断地在教学中深化学生对医学生誓言,在课下交流中分享对医学工作者使命担当的理解,坚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更好地促进教学,他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先后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编科学出版社等教材6本,在含《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内的高水平杂志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始终如一辛勤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2018年,罗道枢老师获评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以彰其作为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本色。

攻坚“天下第一痛”  扎根科研实验室的罗博士

作为一名医学高校教师,曾经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罗道枢教授在教学能力提升之时,更是不曾忘记自己治病救人的初心,他把目光投向了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科学研究领域。三叉神经痛的痛感比分娩痛更为剧烈,发作时脑袋像被电击”“刀割一样,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只能切断神经以阻断痛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罗道枢教授先后师从福建省最美教师”我校王玮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围绕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分赴西安进行了两年的博士阶段学习以及远渡重洋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UTHSCSA开展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同样的,在求学和深造期间,实验室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都对这位来自中国福建的罗博士交口称赞,戏称他是把根扎在了实验室。罗道枢深知出外学习机会的不易,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想把神经科学研究最尖端的理论和技术都掌握好,带回福建。例如,虽然人在四军大,但听说西安交通大学有一台当时最先进的膜片钳,便在实验空余天天去西安交大学到三更半夜。在西安两年,宿舍特意不连网线,仅是个倒头就睡的“充电”场所;身在著名旅游城市西安两年多,连西安最著名的景点——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都不曾涉足;在美期间,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实验室和宿舍两点一线…… 如此只争朝夕,他说,只想早日学成归来,服务医大。

天道酬勤,成功的花朵是由汗水浇灌。罗道枢教授首创大鼠神经根慢性压迫诱导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并围绕该模型开展的系列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福建省厅级科研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2区两篇,3区5篇);曾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论文在神经科学学会(SfN)48届学术年会(圣地亚哥)交流。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3项。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13人,指导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8人和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罗道枢教授在科研团队里曾这样说过:能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哪怕能做出一点点的贡献,我们都要不辞艰辛!我也愿为此奋斗终身!

投身行政管理  住在学院里的“大管家”

三年前履新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职务以来,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协助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实验室安全、学院国有资产、学院后勤基建等工作,同时作为学院工会副职协助工会主席服务于全员教职工,罗道枢同志又把他在教学和科研上一贯的谦虚、实干、协作精神和创新作风带到了新的岗位,同时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的领导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保障了学院相关工作即便是疫情期间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在教师成长和学生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工作点滴二三事采撷略记分享。

教师是学院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的生力军,其自身成长、终身学习能力是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向前的必要保证。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罗道枢副院长不仅从学院层面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组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还经常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协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关注和帮助协调解决教师成长瓶颈,助力教师各项工作、竞赛等提升和打磨。学院任职期间,组织各系部申报并获批包括2门国家级、近20门省级各类一流课程在内的基础医学课程群,有力地保障了疫情期间全校性基础医学线上教学;积极组织申报教学改革项目,近三年学院获批教改项目省级十多项和校级二十多项,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专业竞赛多人次获一二等奖,梯队建设有较大突破。同时完成学院布局调整建设项目、建设引进人才公共平台,为改善教师办公和科研环境,推进教师交流融合,帮助引进人才更好适应多出成果做了大量实事。

同时,罗副院长特别注重提升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各专业本科生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和拔尖人才。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等立项;启动2号楼东区及南区实验室改造项目,全部用于科研和基础医学等本科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学生连续多届参加全国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获奖。

学院任职的这三年,罗副院长说:我在教学科研上的成长完全得益于我的老师、领导的指引和同事们的帮助,现在服务大家,能为学院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老师领导、同事们对我的信任。无论多辛苦多劳累,我都应该要承担好这份责任,这是我们医大几代人接续奋斗优良作风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罗道枢教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努力践行做“四有好老师”路上拼搏成长、忘我工作、躬身育才,师者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