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道路围绕的福医大 |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院长 林默君 |
发布人:陈燕萍 发布时间:2022-07-14 浏览次数:75 |
一、主讲人简介 林默君,男,1964年3月出生,于1998年6月29日入党,任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院长,2019年4月1日起担任研究生院教工党支部书记。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获第七届福建省教学名师奖,2014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获第五届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获“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教学团队”入选福建省级本科教学团队(排名第一,课程负责人),2022年获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心血管生理学》(排名第一,课程负责人)。林默君教授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指导了40名博硕士研究生,担任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系列编委或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30余部。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领域深耕细作,已有37年,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论文100多篇。 二、文本讲稿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令一代代革命战士浴血战斗、向死而生,令一批批党员干部夜以继日、接续奋斗,在那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激情燃烧岁月里,树起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吃水不忘挖井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扎扎实实、学深悟透“四史”,就要重温革命历史,讲好红色故事。现代年轻人总是觉得离革命岁月、英雄人物太远,对党史学习提不起兴趣。但其实红色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拿医大校园中的“宗濂路”、“琇焘路”、“姚薛路”来说,环绕校园的红色道路,背后就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红色故事。我们今天就从围绕福医的这几条红色道路讲起。 首先,我们来看看宗濂路的故事。 福建医科大学成立于1937年,建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抗击当时在福建省流行的鼠疫和霍乱。在成立之初提出的办学宗旨就是成为东南医药界的柱石,改善国民卫生的先锋。首任校长侯宗濂教授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校生理学有着深厚的学术传承。侯宗濂教授1931年任北平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兼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院名誉教授,与中国生理学创始人林可胜教授一起工作。我们学校设立了宗濂路来纪念我们的老校长。 贾国藩教授,1930年北平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协助侯宗濂教授开设生理学课程。1935年他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工作,师从林可胜和张锡钧教授。1937年来我校工作,贾国藩教授1939年在我校成立的生理学会并出版的生理学会的期刊发表译著,在2011年中国生理学科成立85年的庆典专辑中有贾国藩教授的传记。 贾国藩教授的儿子贾秉钧教授是我校第12班的学生,毕业后任生理学教师,是福建省生理学会的创始人,1985年在我校开设了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心血管生理学》课程。传承到我们这一代,《心血管生理学》2018年获首届全国医药研究生精品课程。当时,全国共有十门课程获奖,其他的获奖单位均来自全国的著名医学院校,2022年还获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 接着,我们来看看琇焘路的故事。 我们学校和生理学还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孟琇焘同志1940年在我校创建党支部并任书记,发展党员,开展抗战、救护等活动。1947年不幸落入敌人魔手,随后被秘密押解到南京。他深陷敌手,不报任何生的幻想,留下了掷地有声的四个字,“唯死而已”。1949年4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这是我们学校用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主干道琇焘路。2021年5月,我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专栏前一起缅怀孟琇焘同志的英勇事迹。 最后,我们来看看姚薛路的故事。 姚明珠同志是我校1937年第一班的学生。1940年。在孟琇焘的影响和带动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我校首设党支部妇女委员。在学期间,姚明珠同志还是成立于1939年我校生理学会的第一届副常务干事。 姚明珠的丈夫薛介民也是我校1937年一班的学生,后来弃笔从戎,成为空军飞行员。1948年11月他们潜伏入台湾。1958年9月,姚明珠,薛介民等叛徒出卖被捕,1963年1月31日在台北壮烈牺牲。薛介民就义前写的一封绝笔信里写到:“木兰溪水长久在流,白鸽岭高壮地站立,乡亲至爱之恩永不能忘。”可见在烈士的心目中,家乡仙游木兰溪、白鸽岭拥有多么重要的位置。2013年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们革命烈士。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名录上。这段真实的故事在解放军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及2009年再版的《飞向新中国》一书中作了公开披露。2015年5月27日海峡都市报也用了专版进行介绍。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一个儿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薛人望,虽然身在海外,但热爱祖国,把国家颁发的抚恤金及个人的储蓄捐献出来,在我校设立姚薛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校设立了姚薛路以纪念英烈。 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还有属于我们福州人的骄傲!广场是为纪念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建,场正中昂然屹立一块长14米、高4米的纪念碑,正面是4组浮雕,再现隐蔽战线的4个突出战斗场景;浮雕前是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为原型的英雄塑像。1950年,“中共间谍第一案”轰动台湾,吴石、陈宝仓、聂曦、朱枫四名中共潜伏人员壮烈牺牲。其中吴石和聂曦是我们福州人! 广场的景观墙上有毛主席题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在广场各显著位置,还分主题设置了5段铭文,镌刻在精制铜版上,分别是“忠魂”、“光影”、“家国”、“信义”、“追梦”,诗化语言铿锵有力,真挚感情浓烈炽热,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难平。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光影”中的这一段:“黑暗中,你坚定地守望心中的太阳;长夜里,你默默地催生黎明的曙光,虎穴中,你忍辱负重,周旋待机;搏杀中,你悄然而起,毙敌无形。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些先烈将一腔热血抛洒在孤悬海外的宝岛台湾,铸就了新中国70年来强大的基石,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无名英雄! 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唯死而已”的我校首任党总支部书记孟琇焘,让人永远铭记;“革命烈士”姚薛夫妇及设立“姚薛奖学金”的薛人望教授,让人心怀感激;以吴石和聂曦为代表的牺牲于台湾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让人心生敬畏;历经“侯宗濂-贾国藩-贾秉钧”三代传承、默默耕耘的我校生理学系,让人重燃希望。我们百年波澜壮阔的党史里,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讲不完的红色故事,数不尽的英雄模范,唱不完的生命赞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标签,他们都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典范。我们要崇尚英雄楷模,自觉见贤思齐,矢志爱国奉献,永远不懈奋斗。在奋斗中磨炼心志,在奋斗中传承精神,在奋斗中实现价值。 同志们,我们要从身边的校史、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史、家乡红色地方史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入手,这些都是我们身上的“红色传家宝”。通过重温这一个个“红色传家宝”,提醒我们要始终牢记红色政权从哪而来,始终谨记党的宗旨为谁服务,始终铭记革命前辈为何流血,才能让我们感恩缅怀,才能让我们坚定信仰,才能让我们铿锵前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承人”,担当时代使命,以斗志昂扬的姿态,以不懈奋斗的恒心,怀揣理想,承载希冀,奋勇向前,踏着奋进旋律的节拍,用热血青春和澎湃激情投身我校研究生教育! 三、PPT课件 【下载】: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新区学府北路1号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
电话:0591-22862060
Email:fjmuzzb@f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