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疫精神 ——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党支部书记 李丽
发布人:陈燕萍  发布时间:2022-07-14   浏览次数:76


一、主讲人简介

李丽,女,1981年3月出生,2001年3月入党,医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讲师2021年4月任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党支部支部书记。曾获校级英语授课讲课比赛二等奖、优秀教案与课件评比一等奖、院级“先进工作者”、微党课比赛一等奖、党务知识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主持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项、教改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技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二、文本讲稿

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抗疫斗争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升华。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同瘟疫抗争中留下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抗疫斗争不但承继了我国历史上抗疫斗争的宝贵经验,而且在抗疫理念、抗疫方法、抗疫举措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和升华。对我们来说深刻理解中国伟大抗疫斗争中英雄精神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典型特征并弘扬传承其时代价值,无论是对于奋勇夺取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为我们传承抗疫精神,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医学类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

()送瘟神——历史上伟大战“疫”运动

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中国人民对自古以来抗疫经验与教训的凝练,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充足养料及历史根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开展鼠疫、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等专项防控治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血吸虫病,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击血吸虫病的斗争,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和精神启示。

1.血吸虫病的概念与特征

血吸虫病又称大肚子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的静脉系统所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其危害之广,范围之广,实数罕见。新中国建立初期,长江流域及以南13个省,近1亿人口遭受血吸虫病威胁,此病不分男女老幼,得病之人,肚子大得像西瓜、脖子细的像丝瓜、手臂瘦的像黄瓜,痛苦不堪,到了晚期,丧失劳动力以至死亡,最终造成许多农村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甚至出现了不少“寡妇村”、无人村。真可谓:女不生育男“怀孕”,田野荒草尸骨盖,湖畔芦花哭亡灵,孤儿寡母苦仃伶!

2.新中国第一场卫生保健战役

国家高度重视血吸虫病带来的危害,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由公共卫生事件上升到了政治事件,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组织了一场由科研、医疗卫生人员为主,新中国第一场全民参与的卫生保健战役轰轰烈烈展开了。经过近2年的抗击疫情斗争,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当地血吸虫病的消息,这一报道宣告了抗疫运动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欣然命笔,连夜写下了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诗篇《送瘟神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以春风和杨柳起兴,道尽了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送瘟神的歌颂之情。“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描绘了全国上下一片振奋兴盛的景象。

3.伟大的战疫经验

从这次抗击血吸虫病的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抗疫斗争的经验与教训,为日后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包括:

(1)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党始终向人民负责,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对疫区群众进行病情普查,正确掌握患者情况,分批分期全力医治病人。在当时国家、集体经济还比较困难、农民根本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病人的所有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治病期间生产队还照常给这些农民记工分、发报酬。

(2)尊重科学重于一切

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党中央认真听取科学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支持和推动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的科研工作,不断在疫情诊断、治疗药物、疫苗研制和灭螺技术等方面组织科学研究并取得新突破,为推进血防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3)依靠群众胜于一切

各级政府运用以报纸、快板、广播等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科学方法,积极开展了管理粪便、保护用水安全和消灭钉螺等大规模运动,为抗击血吸虫病凝聚起了磅礴之力。

正如在《送瘟神》诗的后记中,毛泽东写道:“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在党组织领导中,自上而下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防治机构的举措,开创了中国防治传染性疾病的独特领导模式,对统筹领导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正是因为抗疫精神的加持,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史无前例的全民性抗击传染病,并最终产生了“送瘟神”的医学奇迹。

(二)大国战疫——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新冠疫情以来,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并肩作战,伟大抗疫精神不断得到凝聚彰显,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2.福建医科大学抗疫行动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切实把做好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就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开展防疫科普宣传工作、组建青年突击队等工作进行专门部署。第一时间发布《致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倡议书》、《关于开展“福医党员同心抗疫”专项行动的通知》。

作为福建医科大学的一份子,我们也见证了福建医科大学凝聚起戮力同心、阻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以医学专业优势铸就党员抗疫的红色堡垒。组织召唤,使命必达!援鄂、援沪、援厦、援泉、援莆医疗队以及抗疫青年突击队火速集结出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是党员我先上”,铿锵的誓言在抗疫一线激昂回荡。

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防疫知识宣教,动态检测教职工健康状况、风险地区旅居史、隔离情况等信息,密切关注教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严格落实核酸检测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加强卫生政治和环境消杀。在校园疫情防控“最前线”交出党员突击队成绩单,守牢校园防疫责任土。

    3.抗疫斗争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中国精神的高度,对伟大的抗疫精神进行了科学概括和系统总结。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1)生命至上:承继了中华民族敬仰生命的精神禀赋,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的鲜明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

(2)举国同心:承继了中华民族家园与共的精神特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凝聚起抗击病魔、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3)舍生忘死:承继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展现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历练出具有新的时代高度的“中国精神”。

(4)尊重科学:承继了中华民族因时而新的精神品格,注重依靠科学武器对新冠肺炎进行预防、控制、管理、治理,为我们民族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5)命运与共:承继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精神气度,展示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无私援助,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天下情怀。

(三)薪火相传——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党员同志们,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要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深刻感悟领会伟大抗疫精神的血脉精髓,将这伟大抗疫精神薪火相传。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育人:激发师生科研创新“新动力” 

我们要求实创新,做顶天立地科研者,扎实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真正做到“抗疫”不停研,科研不停歇。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育人的主体作用,通过指导研究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5+3”早科研计划等方式,不断提升师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定期开展讨论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科研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以疫情防控需求为导向,加强科研攻关是我们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我们需打造科研团队,聚焦新冠病毒变异机制、疫苗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等研究方向,以科研攻关助力抗疫。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激发师生科研攻关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2.课程育人:抓好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主渠道”

我们要严谨治学,做课程思政的践行者。坚守教育教学阵地、确保线上线下教学的“即时切换,实质等效”。党员们“经师”,更为“人师”,努力做好抗“疫”阻击战中的课程思政践行者。我们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学习强国平台“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党团共建“课程思政调查研究”助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拍摄课程思政微课视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全课程育人。推动抗疫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将抗疫精神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学习中,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抗疫精神为价值引领,将抗疫精神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互动技巧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以抗疫精神坚定医学生专业自信、强化专业认同感,涵养爱国主义情怀铸就担当奉献品格培育团结奋斗精神,推动专业课学习与“育人”功能的协同发展。

3.实践育人:构建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新格局”

我们要生命至上,做医者仁心的奉献者。我们党员教师们要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助力核酸检测,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担当;我们还以“互联网+科普”的方式,通过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为普及疫情防控相关科学知识发声,助力筑牢社会“抗疫”防线,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一堂鲜活而生动的“思政课”。

我们做到全方位覆盖、全过程实施、第一第二课堂相互促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专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我们构建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抗疫精神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使大学生在“把小我融入大我”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毅担当精神,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中铸魂育人。

 结语: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这场战疫大考中,我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传承抗疫精神,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医学类人才,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我们的同心战疫迎来春和景明!

三、PPT课件  

 

【下载】:(ppt)传承抗疫精神,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pptx